近年來,登山風氣興盛,許多人選擇用雙腳探索大自然,享受沿途美景的同時也能挑戰自我、鍛鍊體能。然而對於新手來說,登山可能不是件簡單的事:是裝備該如何準備?哪種路線適合初學者?如何避免危險並確保安全?本文將針對這些常見問題逐一解答,幫助你做好準備,安心踏上登山旅程!

Source: Canva

   登山裝備篇

Q1:登山要準備哪些裝備?

 

常見的登山裝備包括登山鞋、登山杖、登山背包、睡袋等,不同的登山環境對裝備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。挑選裝備時應考量天氣狀況、地形路線與行程長度,確保攜帶的裝備能夠應對當下環境。

以下是新手必備的裝備清單:

裝備

功能與建議

登山鞋

合腳舒適、防水防滑;中高筒設計可保護腳踝,適合較困難的路線。

登山襪

厚實且透氣排汗;羊毛材質可減少異味並避免起水泡。

※穿著高於鞋筒的襪子,避免磨腳。

登山背包

揹起來的舒適度很重要!依需求挑選大、中、小容量,可搭配背包套防潮。

登山杖

減輕腿部負擔,同時增加平衡感,在陡坡或長時間行走時非常實用。

帽子、頭巾

根據需求選擇遮陽或防風保暖的款式

水與食物

每天至少準備2L-3L水,適時補充水分。食物以高熱量、便攜為主,如堅果、能量棒、巧克力等。

急救包

包含繃帶、消炎藥與個人常備藥品。

帳篷、睡袋

根據行程需求選擇輕量化設計。


Q2:如何選擇適合的登山衣物?


挑選登山衣物時,可以採用「洋蔥式穿法」,根據天氣與環境靈活調整衣物。

✅ 內層(排汗層)建議選擇快乾透氣材質(如聚酯纖維或美麗諾羊毛),讓身體保持乾爽,避免因汗濕滯留而感到寒冷。請勿穿棉質衣物,棉布吸汗後不易乾,容易導致身體失溫。
✅ 中層(保暖層)依據溫度選擇不同的材質。例如,輕量羽絨外套適合寒冷環境,刷毛衣或抓絨外套則適合較溫和的氣候。若是在高山或冬季登山,建議選擇可壓縮收納的輕量羽絨服,以備氣溫驟降時穿上。
✅ 外層(防風防水層)的重點是防風、防水,用於應對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。若是低海拔或天氣穩定的路線,可選擇輕量的防風外套即可。
✅ 下身建議選擇排汗快乾的長褲,避免牛仔褲或棉質運動褲。冬季或高山環境可搭配刷毛內搭褲或防風褲,增加保暖效果。
✅ 除了基本衣物,多種配件也可以搭配使用。如帽子可防曬或保暖;手套能保護雙手避免刮傷或凍傷;羊毛或機能襪則有助於排汗與減少起水泡的風險。

Q3:一定要穿登山鞋嗎?穿普通運動鞋可以嗎?

 

選擇適合的鞋子關係到行走的安全與舒適度。登山鞋和一般運動鞋的設計不同,主要差異在於抓地力、支撐性與耐用度。如果你只是短程郊山健行,運動鞋可以應付基本需求。但若挑戰較困難的路線,建議穿登山鞋,其支撐性與防護力遠勝於運動鞋。新手可以從低筒或中筒的登山鞋開始嘗試。

Q4:登山杖有必要嗎?什麼時候需要使用登山杖?


登山杖在長時間行走或陡峭地形的狀況下非常實用,可以減輕膝蓋與腿部負擔,在陡坡、濕滑或不穩定的地形能提供更好的支撐和平衡。

在以下的情況建議使用登山杖:
✅ 長途健行或重裝登山(如玉山、大霸尖山):建議使用,減少體力消耗。
✅ 下坡路段較多的行程(如合歡山西峰、北大武山):減少膝蓋衝擊,降低受傷風險。
✅ 雪地、泥濘或不穩定地形:幫助保持平衡,避免滑倒。

Q5:背包要多大才夠用?


登山背包的大小取決於行程天數、攜帶裝備的多寡與個人需求。新手選擇背包時,應考慮背負的舒適度、重量分配與收納空間。
✅ 單日行程(20-30L):主要攜帶水、食物、輕便保暖衣物、雨衣與基本醫藥用品。
✅ 兩天一夜(35-50L):需要攜帶更多食物、水、睡袋、保暖衣物與個人裝備。若是山屋行程,可選擇35L左右的輕量背包。
✅ 三天以上(50-70L):適合重裝行程,需要攜帶帳篷、爐具、更多衣物與食物並注意裝備的輕量化,以減少負擔。


Q6:需要帶多少水?準備多少食物?


一般情況建議單日行程至少攜帶 2-3L;在高強度或炎熱環境需帶 3-4L,可搭配水袋,方便隨時補水。若路途中有山屋或水源地,可攜帶濾水器或淨水錠,減少負重。

食物應以高熱量、易攜帶、好保存為原則,確保行動過程中能提供足夠能量。單日行程以堅果、巧克力、能量棒、飯糰、三明治等為主。多日行程可準備即食食品如泡麵、高熱量零食(如牛肉乾、花生醬)與簡單烹煮食材(如乾燥飯)。以防行程延誤或突發狀況,至少準備 1-2 份額外食物作為緊急備糧。

Source: Canva

   體能訓練篇
Q1:登山需要什麼體能?要怎麼訓練?

登山是一項需要體力和耐力的運動,良好的體能能讓登山過程更輕鬆,並降低受傷的風險。

✅ 心肺耐力訓練
爬坡、長時間行走會讓心跳加速、呼吸變快。如果心肺功能不好,很容易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。可以透過慢跑、快走、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來提升心肺能力,每週進行2到3次,每次30分鐘以上,讓身體習慣長時間運動的節奏。

✅ 肌力與耐力訓練
登山時,腿部和核心肌群需要支撐身體、穩定步伐,特別是在上下坡或負重時,肌肉力量會影響體力的消耗。建議平時多做深蹲、弓步蹲或爬樓梯來訓練下半身肌力。可以嘗試背著背包走樓梯或爬小山坡,來提升負重耐力,讓正式登山時更輕鬆。

✅ 柔軟度與穩定性訓練
登山路徑通常高低不平,需要靈活應對不同的地形,良好的柔軟度和穩定性能減少扭傷或跌倒的風險。簡單的拉筋動作,如腿後肌群伸展、腳踝旋轉、髖關節活動,都能幫助提高柔軟度。也可以透過瑜伽或核心訓練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,讓行走時更加順暢。

Q2:膝蓋不好可以登山嗎?登山時抽筋怎麼處理?


膝蓋不好可以登山嗎?答案是可以。但必須要做好準備並選擇適合的路線。如果膝蓋有舊傷或容易疼痛,建議從低難度的郊山步道開始,並搭配合適的護膝與登山杖來減輕膝蓋的負擔。

1.登山時保護膝蓋的方法

✅ 使用登山杖:上下坡時分擔膝蓋的壓力,減少關節衝擊。

✅ 戴護膝:提供支撐,降低膝蓋負擔。

✅ 選擇合適的路線:避免陡峭、高落差的步道,改走坡度較緩、路況穩定的登山路線。

✅ 控制步伐:上坡時步伐小一點,避免一次跨太大;下坡時放慢速度,別用膝蓋硬煞車,可用Z字型方式緩降。

✅ 加強肌力訓練:增強大腿、核心與膝蓋周圍肌群的力量,如深蹲、弓步蹲,減少膝關節直接承受的壓力。
 

如果膝蓋經常疼痛,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,評估是否適合登山,並調整訓練方式。
 

2.登山時抽筋怎麼處理?


抽筋通常發生在長時間運動後,可能是因為肌肉疲勞、缺乏電解質或水分不足。如果在登山時發生抽筋,可以這樣處理:

✅ 停下來休息並伸展,避免用力過度導致更嚴重的傷害。然後溫和地伸展抽筋的肌肉,例如:小腿抽筋時讓腳尖朝上,輕輕拉伸小腿肌肉;大腿抽筋時站著扶住物體,把抽筋的腿往後拉。

✅ 大量流汗後,身體會流失鈉、鉀、鎂等電解質,可補充運動飲料、電解質錠、香蕉(鉀)、堅果(含鎂)來幫助舒緩。

✅ 可以用手輕輕按摩抽筋的部位,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肌肉放鬆。

✅ 抽筋可能是因為肌肉過度使用,稍微降低行進速度、調整步伐節奏,避免過度疲勞。

✅ 為了避免登山途中抽筋,建議登山前適當暖身、保持水分攝取,平時加強肌力訓練,讓腿部更能適應長時間運動。如果抽筋頻繁或疼痛異常,可能是身體有其他問題,應及時休息,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。

Source: Canva

   登山路線篇

Q1:如何選擇適合新手的登山路線?

新手應從低海拔、步道清晰的郊山或森林步道開始,例如陽明山的七星山步道、臺北信義區的四獸山步道,都是適合初學者的選擇。高海拔山區或困難度較高的百岳,適合具備一定經驗的登山者。在漸漸熟悉裝備使用與體能負荷後,逐步挑戰更具挑戰性的路線。


Q2:登山事前工作怎麼準備?

登山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,新手千萬不能「說走就走」!

✅ 第一步:查詢天氣狀況
山區天氣變化快速,務必關注氣象預報,注意是否有豪雨、強風或劇烈降溫的可能。

✅ 第二步:了解路線資訊
建議查閱登山社群、登山協會的網站,確保方向不會錯誤。

✅ 第三步:評估自身體能
如果預計登山時間超過4小時,建議提前進行爬樓梯、慢跑等訓練,避免登山時體力不支。

 

Q3:第一次登山應該找嚮導或跟團嗎?


如果是郊山或短程步道(如象山、七星山、陽明山步道等),通常路線清楚、設施完善,自行前往也沒問題。但若是需要長時間的登山路線,如合歡群峰、玉山、大霸尖山,甚至多日縱走的雪山、嘉明湖,那麼找嚮導或跟團會更安全、更有保障。


為什麼建議找嚮導或參加登山團?
 

✅ 安全有保障:新手可能不熟悉山區環境、氣候變化、路線規劃,嚮導或領隊能確保行程安全,並提供緊急應變處理。

✅ 減少迷路風險:部分山區路標不清,手機導航可能失效,專業嚮導或領隊能確保不迷路。

✅ 裝備與補給建議:初次登山可能不清楚要帶什麼,跟團通常會有裝備建議,甚至可幫忙處理餐食、水源補給等問題。

✅ 學習登山技巧:嚮導會指導如何正確使用登山杖、調整步伐、應對上下坡技巧,對未來獨立登山很有幫助。

✅ 遇到緊急狀況能獲得支援:突然天氣變壞、身體不適、走不動,跟團或有嚮導能幫助處理,降低風險。

 

Source: Canva


   登山安全及禮儀篇

Q1:高山症有什麼症狀?如何避免高山症?

高山症(高原反應)是當人體快速上升到高海拔時,因氧氣濃度降低而產生的不適反應。嚴重時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了解高山症的症狀、預防方法與應對方式,對登山者來說非常重要!

1. 高山症的常見症狀
 

高山症的症狀因人而異,可能在登山後數小時內出現,通常在超過3,000公尺的高度較容易發生。

 

輕度高山症

中度高山症

重度高山症

症狀

頭痛

持續劇烈頭痛

意識不清、反應遲鈍

噁心、食慾不振

嚴重噁心、嘔吐

 

疲倦無力

頭暈、行動不穩

步態不穩,嚴重失去平衡

呼吸變快、心跳加速

明顯喘不過氣

胸悶、呼吸極度困難

睡眠品質變差(失眠淺眠)

尿量減少

嘴唇或指甲發紫

應對方法

通常1~2天內會適應,但仍需觀察

建議立即下山或停止攀登,避免惡化

需要立即下山並就醫

 

2. 如何預防高山症?

 

  • 緩慢爬升,避免一天內從低海拔直升到3,000公尺以上。如果必須快速登高,當天不要劇烈運動,讓身體適應。
  • 多補充水分,但避免一次喝太多影響身體適應。同時避免酒精與咖啡因,這些可能導致脫水,加重高山症狀。
  • 登山前1~2週鍛鍊心肺耐力,有氧運動如慢跑、爬樓梯、騎腳踏車,可以增強心肺功能,提高適應高海拔的能力。若有機會,先到中級山(1,500~2,500公尺)訓練,讓身體習慣較高的海拔。
  • 低溫會讓身體更難適應高海拔,務必穿保暖衣物,避免受寒。確保充足睡眠,避免身體疲勞增加高山症風險。
  • 必要時可諮詢醫生服用預防藥物(如Acetazolamide),可幫助身體適應高海拔,建議登山前1~2天開始服用,但須經醫生評估。
     

Q2:迷路了怎麼辦?如何正確求救?登山該準備哪些緊急聯絡資訊?

 

近年來登山遇難事件頻傳,原因往往是不熟悉地形而迷路失去方向,導致憾事發生。
對路線不熟悉的新手,如果發現與計畫路線不符:

第一步:保持冷靜,保留體力。
第二步:若無法回到原本路徑,請在待在原地等待救援。如果有同行夥伴應保持團體行動,避免單獨行動增加風險。
第三步:尋找通訊位點,手機撥打緊急救難號碼「112」求援。此外,登山前一定要讓親友知道你的行程,若超過預計下山時間未回報,他們可以及時通知救援單位。
第四步:節省糧食、飲水,節省手機電力,並注意保暖避免失溫。


Q3:登山時垃圾怎麼處理?山裡可以摘花或撿石頭嗎?

登山以遵守「無痕山林(Leave No Trace)」為原則,將所有製造出來的垃圾全數帶下山。在高山地區,人為活動會影響水源與土壤,因此應避免在非指定區域紮營或生火,以免造成植被破壞。許多登山熱門地點如玉山、雪山,都有規範登山人數與路線,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保護環境。此外,也不要任意摘採花草或干擾野生動物,這些行為可能會影響生態平衡。

Q4:遇到其他登山客,該怎麼打招呼或讓路?


在山上,簡單一句話就能拉近距離,像是「你好」、「快到了!」, 或是主動提醒前方路況,都可以讓彼此的登山旅程更愉快!除此之外,台灣山徑有時較窄,遇到其他登山客時,要懂得禮讓與避讓,避免影響雙方行進。
 

讓路的基本原則


上山者優先,先讓下山的人讓路。因為上山較耗體力,下山者較容易停下來,所以下山者應該主動靠邊讓道,讓上山的人先走。
狹窄路段,隊伍人數較少的一方先讓路。

遇到負重登山者,輕裝者應讓路,因為重裝者停下來再啟動較困難。
如果遇到危險路段(如陡坡、崖邊),建議靠近山壁一側站立,讓對方有足夠空間安全通行,避免意外發生。
 

登山是一項充滿挑戰與樂趣的戶外活動,但對新手來說,做好準備才能確保安全與享受過程。選擇適合自己的登山裝備,規劃合適的登山路線,並在行前充分了解天氣與環境狀況,都是成功的重點。希望這篇指南能幫助你踏出登山的第一步,安全上山,快樂下山!